制度是文化的文本表現(xiàn),受特定的文化影響,從而表現(xiàn)出特有的文化特征。著名管理大師彼德-德魯克說:“一個組織只能在其價值觀內成長,一個企業(yè)成長被其所能達到的價值觀所限制”。IBM前總裁小托馬斯·沃森則認為,“一個企業(yè)的基本哲學所起的作用,超過技術或經濟資源、組織結構、發(fā)明創(chuàng)新和時機選擇等因素所起的作用”。
毫無疑問,東西方的文化不同,歷史不同,社會制度不同,導致企業(yè)的管理制度也有很大的差異,其根源在于管理觀念和管理思想的差異。
以中國和日本為代表的東方企業(yè),通常具有以下文化特征:
1、求同心理,強調集權式管理;
2、企業(yè)的社會化,強調企業(yè)的社會責任;
3、人本管理,重視人的精神作用;
4、情感倫理突出,倡導在組織內形成一種溫馨和諧的家庭氣氛;
5、政治管理,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相混同,強調組織的整體控制能力;
6、仁和哲學,善于用含糊與微妙的管理藝術,淡化組織沖突。
尊重人情、注重平衡、崇尚道德是東方文明的核心,因此東方管理思想強調人情化管理,強調整體和諧,“情、理”是東方企業(yè)管理的核心內容。尤其是在中國,更加注重對人心理動態(tài)的研究,注重對文化和風俗的尊重,這就要求管理制度必須以人為本,符合人性、人情,如管理者強制推行,必然遭到員工的反感,典型的表現(xiàn)就是應付工作、有能力但就是不出業(yè)績,等等。
總體來看,東方的管理制度偏重于人的作用和價值實現(xiàn),而往往忽略制度的效益,理性精神表現(xiàn)的也很不充分。管理制訂不嚴謹,執(zhí)行不到位,強調人情關系,對契約的尊重不夠,是中國式管理的最大缺陷。
盡管中國古代儒法兩家就有關于人治和法治的爭論,但幾千年封建政治秩序的主流依然是人治。歷史上的“文景之治”、“貞觀之治”一直被傳為佳話,這為英雄情結的滋生和被接受提供了豐富的土壤,并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,這種文化反過來又使得法制管理不可避免地帶上人治色彩。一般而言,人治都是非理性的,部分大型國有企業(yè)的腐敗,即是政治企業(yè)家非理性經營的極至表現(xiàn)。這種情況下,企業(yè)有可能實現(xiàn)短暫的繁榮,但企業(yè)與特定的企業(yè)家個人形成高度關聯(lián),一榮俱榮,一損俱損,企業(yè)命運隨企業(yè)家的命運而起伏不定。更有甚者,所謂“成也蕭何,敗也蕭何”,三九集團的前任總裁趙新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,三九集團在他的領導下得以飛躍發(fā)展,卻也因為他的個人決策原因而日漸衰落。
中國人是不是真的沒有準則?當然有,那就是“內方外圓”,“方”是自己的價值標準,中國人的“方”不會棱角地暴露在世人面前,因為中國人講究“息事寧人”,于是用“圓”作為“方”的保護層。“圓”是一種處事的態(tài)度,凡事只要不觸及“方”,就應以“圓”收場,這是中國人的處世態(tài)度。中國人講求“相互主義”,“別人敬我一尺,我敬別人一丈”,不會主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,于是西方會覺得這是一種對公司和企業(yè)不負責任的表現(xiàn),認為中國人敷衍、沒有準則、缺乏理性。其實不然,中國人注重情分,注重關系的融洽,并不是自己沒有準則,沒有想法,而是表達和溝通的方式更為含蓄。
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,以尊重規(guī)則、注重實效、崇尚競爭為核心,鼓勵個人英雄主義,鼓勵創(chuàng)新和進取精神;在管理方面,講究效率,重視質量、技術等物質要素,在制度、標準的應用方面,強調科學性、實用性和精確性。因此,西方管理強調個人的相對獨立性,思維更加嚴謹,樂于采用數字化的管理方式,充分表現(xiàn)出西方人的嚴謹性、邏輯性和量化思想。由于長期處于競爭環(huán)境中,西方人更習慣于理性地看待問題,強調建立標準,以此激發(fā)工作積極性,提高工作效率,體現(xiàn)管理的直意性。
西方管理的根源在于西方文化,而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契約精神,通過建立契約,形成有力的約束機制,約束人們的行為。西方文化提倡追求卓越,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(xiàn),這就決定了文化氛圍中的個性化、獨立性,在這種獨立人格基礎上形成的西方社會,只能通過契約精神,確保人與人利益的平衡和沖突的受控。當社會發(fā)展需要把這種契約關系用某種法定形式規(guī)范下來的時候,就形成了法制。它在企業(yè)層面的表現(xiàn)就是制度化、標準化管理,即:在企業(yè)中特別注重標準、制度建設,嚴格按制度辦事,追求制度效益,從而實現(xiàn)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。
在制度管理方面,最典型的理論基礎就是西方的科學主義??茖W主義的思維邏輯,是依靠法律、法規(guī)對社會進行管理,制定管理制度,強調規(guī)則、秩序和邏輯程序,以制度為主體,以防范為特征,并由此形成以制度為核心的企業(yè)文化,這就是科學主義。
科學主義的典范人物,首推美國國際農機公司創(chuàng)始人、世界第一部收割機的發(fā)明者西洛斯·梅考克。梅考克,人稱“企業(yè)界全才”,幾十年的企業(yè)生涯,歷盡起落滄桑,但是他以全才的素質,最終贏得了市場的屢屢成功。作為公司的大老板,梅考克在工作中一直都堅持制度的嚴肅性。有一次,一個老員工違反了工作制度,酗酒鬧事,按照公司管理制度的有關條款,他應當受到開除的處分。管理人員作出了這一決定,梅考克在決定上批示表示贊同。決定一公布,這個老員工立刻火冒三丈,他委屈地對梅考克說:“當年公司債務累累時,我與您患難與共。3個月不拿工資也毫無怨言,而今犯這點錯誤就把我開除,真是一點情分也不講!”聽完老員工的敘說,梅考克平靜地對他說:“你知道不知道這是公司,是個有規(guī)矩的地方……這不是你我兩個人的私事,我只能按規(guī)定辦事,不能有一點例外。”
梅考克處理工作同樣也不感情用事。曾經,有幾個與他多年一起工作的員工,在公司遇到困難的時候背離了他,十幾年后,公司狀況得到好轉,這幾個人又找上門來。對于這樣的人,很多人都是難以容忍的。梅考克當年也曾痛心地說:“我希望永遠不再見到你們!”,然而,公司的制度并無不接納曾經離職員工的規(guī)定,且這幾名員工的專業(yè)能力對公司的發(fā)展很有幫助,于是,梅考克欣然接受了這幾名員工。老板不念舊惡,使這幾名員工深受感動,從此以后,他們同梅考克同心協(xié)力,為美國國際農機公司的強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。
在制度管理方面,東西方的差異,以下故事可以很好地說明。
某市委書記曾經講過這樣兩件事:他所在的市,每逢大雪,領導往往帶頭組織掃雪。有一次,市里的主要領導干部都到兄弟省市學習,又適逢天降大雪,基層干部們知道他們走了,掃雪工作也就沒人重視和督促了,結果,在這場大雪之后,許多人摔傷,他自己很受觸動。后來,有一次他去美國某市參觀,正好也遇上漫天大雪。他去看望本市的留學生,見到他們正在掃雪,就打趣地問:“你們在國內好像也沒這么積極,怎么在這里倒學起雷鋒來了?”學生們說:“因為這里的法律規(guī)定,如果遇上下雪,你的門前必須掃3次雪,否則就要罰款,包括在你門前摔倒的人也要你去花錢給他治療。所以,我們必須積極掃雪”。
更為極端的情況下,假如一架飛機不幸失事,飛機上搭乘東、西方兩國的兩位老板,他們都不幸遇難,事后,東方公司可能一片混亂、群龍無首、人心惶惶,而西方公司則秩序井然,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,這是為什么?因為,在很多時候,中國的企業(yè),老板在制度就在,老板不在制度也就不在了,員工執(zhí)行的不是制度,而是制度背后的老板的意志;而西方企業(yè),老板在與不在,制度的執(zhí)行并不受太大影響,員工執(zhí)行的是制度本身,而與老板本人的關系不大。